轻柔的音乐,妈妈低声的哼唱,婴儿的小声呢喃,妈妈躺在舒适的靠椅上,婴儿被妈妈的衣物紧紧包裹,紧贴在妈妈的胸口,安静地睡去,妈妈还不时低声与怀中的孩子说话,轻柔的抚摸着孩子,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让人沉醉在其中,不忍打扰,这就是我院针对新生儿(早产儿)开展“袋鼠式护理”全新护理方式的场景。
“袋鼠式护理”是我院新生儿科在宁阳地区率先开展的一项人性化护理措施。新生儿科主任鹿为华介绍说,“袋鼠式护理”是一种家庭化的护理模式,是指让新生儿直接趴在父母胸前,使两者皮肤相互接触,模拟宝宝在母体子宫中的状态,以提供给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让父母们增加了亲子关系的同时,学会如何在家中照顾新生儿(早产儿),增加父母育儿的信心,这种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就被称之为“袋鼠式护理”。
一年来,我院新生儿科积极开展“袋鼠式护理”,根据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对早产儿采用“袋鼠式护理”,新生儿(早产儿)可以感受到妈妈的心跳、气味,减少他们的烦躁和焦虑,稳定宝宝的心跳、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有利于宝宝疾病的恢复,还能借皮肤接触减少体热及水分流失,增强能量的保存,有助于体重增加。
同时,和妈妈亲密接触,可以使母子间的交流增多,减少宝宝的焦躁和哭泣,延长了新生儿(早产儿)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增加早产儿提早出院的可能。
此外,袋鼠式护理也有助于降低妈妈的焦虑情绪,加强母子间情感互动,让宝宝更加健康活泼,带给宝宝安全感和亲密感,对将来宝宝的性格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
新生儿科将通过袋鼠式护理让更多的家庭参与到新生儿(早产儿)成长的最初阶段,让他们学会这样的护理方式,让宝宝得到最好的爱。
我院新生儿科已经开展了新生儿常频及高频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新生儿全静脉及部分静脉营养,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高危儿早期干预,新生儿重症监护等技术。
同时科室开展了新生儿科医生进入产房、产科病房,承担新生儿出生时复苏、抢救等工作,使我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重度窒息发生率连年下降。
团队承担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肺炎,重度窒息,败血症,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等各种新生儿疾病的诊治,熟练开展PS气管内注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气胸的穿刺放气和闭式引流。规范治疗儿童哮喘,对儿童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开展临床路径治疗,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患儿的安全。
年5月20日,新生儿科团队采用LISA技术,在持续无创正压通气的基础上,直视喉镜下应用细软的LISA细导管替代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再给予药物,进行肺内灌注肺表面活性物质,成功抢救一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成功救治危重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增添了一道技术法宝。
延伸阅读
版权申明
图片文字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并在开头标注作者来源
新闻线索:鹿为华
内容提供:鹿为华赵敏
专业审核:孙国华孙鑫
创意策划:宣传科
投诉维权:
急诊急救:
预约诊疗:
官方网站: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