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及环境状况亦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目标的制定及康复策略的选择有所不同。
一、婴儿期策略(0~1岁)
1、总体策略
重点围绕对婴儿身心发育的全面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建立及异常运动模式的抑制开展康复。通过包括抑制原始反射残存、促进立直反射(矫正反射)及平衡反应的建立等方法,进行感觉-运动的正确引导,使其建立初级运动功能。多以神经发育学技术联合应用感觉运动与感觉整合技术为主。
二、幼儿期策略(1~3岁)
1、总体策略
此期脑瘫诊断已经明确,在智力、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发育日渐增速的同时,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运动发育与精神发育、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以及各种功能发育的不均衡性,对外界刺激的“过敏”或异常反应所导致的运动紊乱,各类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肌张力、肌力、反射等异常,运动障碍的多样性,以及发育向异常方向发展、强化而固定的“顺应性”等趋势最强,也是儿童迅速形成自我运动模式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康复治疗的重点应围绕上述特点开展,同时注重心理及社会功能发育在康复中的作用和影响。
2、婴幼儿期(0~3岁)运动治疗策略
(1)治疗场所:采取在康复机构集中治疗的方式,建议在相对独立和安静的小房间中进行训练治疗。
(2)治疗思路:给予强化干预,尽可能地扩大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发育的可能性。
1)对于患儿:以诱发基本的姿势、运动为主要目标。
2)于患儿家长:予以支援,指导其对患儿的日常生活管理方法,将训练的效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等。
(3)治疗策略:
1)整体训练:①促进运动发育,要在患儿非常愉悦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训练;②四肢负重训练:在相应时期进行四点支持位、膝立位和扶持立位的上、下肢负重训练;原则是根据患儿运动发育情况尽早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当然有在矫正异常姿态的前提下进行,注意抑制尖足、膝过度伸展和不随意运动等,可应用矫形器等。③促进认知功能发展:在游戏中进行交流、认知的训练。即在治疗过程中要给予全方位的刺激。
2)日常生活中各体位的管理:①卧位:原则是要保持颈部和躯干在同一直线上,避免脊柱变形和髋关节脱位。对不同的障碍采取相应的卧位,如下肢强直伸展、交叉的患儿最好采取侧卧位,以伸展模式占优势的角弓反张患儿采取屈曲体位。早期让患儿保持正确的半仰卧位,即保持头部、躯干、骨盆和四肢在正确位置上,这样可以使患儿有更广阔的视野,刺激认知功能的发育和社会性交流功能的发育。可以应用各种辅助器具保持患儿的体位,如三角垫、滚筒等。②坐位:最好采用伸腿坐位,双下肢外展、外旋,可以应用坐姿矫正椅等。在床上坐位时尽量避免双下肢内收、内旋的W坐位。③立位:原则是要保持颈部、躯干和下肢在同一直线上,可以应用踝足矫形器等辅助站立。也可以应用站立架,最好是带轮子的站立架,这样不仅能矫形站立训练还可以方便患儿移动。
3)指导家长:如何抱孩子、如何给患儿洗浴、更换衣服等,使之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姿势,放置异常姿势加重。
三、学龄前期(3~6岁)策略
1、总体策略
此期脑瘫儿童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主动运动能力,活动范围和种类扩大,开始主动控制自身的运动和姿势以适应环境。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对技巧性和操作性的运动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因此应用生物力学原理,以非固定性支撑或辅助方法促进良好的运动模式与功能十分必要。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是为入学做准备。诱导及主动运动训练、引导式教育都更为适用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
2、运动治疗策略
(1)治疗场所:采取在康复机构集中治疗的方式。
(2)治疗思路:持续的治疗与训练。
1)继续运动治疗,也可以在每天的集体活动中诱发正常姿势与运动。
2)预测患儿将来获得移动手段的可能性。
3)预防变形挛缩(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屈曲挛缩、尖足等)。
(3)治疗策略
1)通过运动治疗,持续提高肢体粗大运动能力;借助辅助器具及时进行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例如应用各类矫形器、助行器、拐等。如果预测患儿将来不能获得步行能力,则要进行操作轮椅和从轮椅移动到其他场所(如厕、上床等)的训练。
2)通过作业治疗,提高精细运动功能,提高手的功能,进一步完善生活自理能力。
3)通过言语治疗进一步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4)提高认知能力和交流能力,为入学和将来尽早融入社会做准备。
四、学龄期(6~13岁)策略
1、总体策略
此期的主要目标是适应学校的环境,应以学会独立、建立计划和处理自我面对问题及需求能力为主。此阶段已经从初级运动学习为重点转向认知与文化的学习,应减少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频率或不进行连续的康复训练。康复治疗的重点应放在学会如何使用辅助用具,如何增强自理能力和学校学习能力等。精细运动、ADL可能更为重要,设计和开展文娱体育训练,如马术治疗、游泳训练、自行车训练以及滑冰、球类、跳舞等训练十分有益。应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关节挛缩、脊柱侧弯等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2、运动治疗策略
(1)治疗场所:采取在家庭中治疗和训练的方式。
(2)治疗思路:为达到特定目标继续治疗与训练,保持已经取得的康复治疗效果。
但是,要知道此期的治疗有一定界限,因为粗大运动的发育大体达到了发育平台期,再进一步发育有一定困难。
(3)治疗策略
1)根据对粗大运动预后的预测确定和应用相应的移动手段,跟进患儿的情况分别应用步行、拐、轮椅等方式进行移动运动的训练。
2)即使不能步行也要使患儿取立位并维持之。
3)训练患儿上、下轮椅及移乘等,使之容易进行。
4)预防变形和挛缩:特别是脊柱侧弯等。
五、青春期策略
1、总体策略
肌肉骨骼的继发性损伤(二次损伤)多于青春期表现,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辅助支具或手术治疗。根据脑瘫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提高患者ADL以及职业能力,逐渐扩大患者的社会交往范围,使其将已获得的功能泛化至日常生活、社交及适当的工作中。
2、运动治疗策略
(1)治疗场所:家庭、学校和户外。
(2)治疗思路:保持并稳定以前的康复治疗效果。
(3)治疗策略:
1)以户外的功能性运动取代康复训练,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体育运动项目。
2)要对可能发生的运动功能下降有思想准备,并采取防止下降的措施。
3)康复目标的重点放在融入社会方面。
本文摘录自:
1、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
2、《小儿脑性瘫痪运动治疗实践》,陈秀洁、姜志梅主编
——儿康社——
也许你还想看:
共济失调型脑瘫的康复治疗策略
戴海东:偏瘫患儿的发育规律及干预策略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特点和康复治疗原则
脑瘫康复理念的最新进展
脑瘫康复最新技术总结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