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容易造成小孩胃肠功能紊乱、肠道抵抗力下降,加上雨水较多,为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因此小孩易腹泻或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及消化不良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必要时要及时就医,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在疾病调理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尝试一下以下三个食疗粥方:
一,赤小豆山药粥
原料:
赤小豆30g,粳米(又称大米)g,山药30g,白糖20g。
制作:
(1)粳米、赤小豆洗净;山药去皮,洗净,切薄皮。
(2)将赤小豆、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至半熟,再加入山药片,煮熟,加入白糖,搅匀即可。
功效:
清热利湿,止泻。适用于小儿大便泄泻,小便短少,倦怠腹胀,舌干口渴等。
二,姜楂萝卜子粥
原料:
生姜20g,山楂20g,萝卜籽15g(学名莱菔子,注意不是萝卜干!),红糖15g,粳米(大米)g。
制作:
先将萝卜籽、山楂、生姜加水适量,煲40分钟,去渣取汁,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起煮粥,加红糖调味。
功效:
健脾消食,理气和胃,适用于小儿秋季腹泻。
三,红枣莲子粥
原料:
干莲子肉10g,红枣10枚,粳米(大米)50g。
制作:
先将莲子肉、红枣、粳米分别洗干净,去心用温水泡3小时,与红枣一同加水煮20分钟,再加入粳米煮成粥。
功效:
健脾理胃,止泻。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次数多,呈糊样或水样,内含不消化食物,且反复发作。
备注:
以上粥方适合6个月以上并且已经开始添加辅食的小儿。
温馨提示:
遇以下情况应及时带患儿就医:
①频繁呕吐,不能正常进食,无法口服给药;
②腹泻剧烈,大便次数多或腹泻量大;
③发热(3月的婴儿体温38℃;3-36个月小儿体温39℃);
④明显口渴,发现脱水症状如:眼窝凹陷、泪少、粘膜干燥或尿量减少等;神志改变,如易激惹、淡漠、嗜睡等;
⑤粪便带血;
⑥肚子疼得不能摸;
⑦年龄6个月、早产儿、有慢性病史或合并症。
百万有缘人共同建造的养生环境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