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院(ID:xaetyy)
泌尿系感染(俗称尿路感染)在小儿较常见,典型表现有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尽管抗生素的发展迅速,品种繁多,但是尿路感染发病率仍然很高。据统计,约有3%~5%的女孩及1%的男孩患过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在小儿出生后最初几周内,无论男孩或女孩其尿道周围都有许多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又因其免疫力极低,而容易发生尿路感染。随年龄的增长,这些细菌则逐渐减少。据资料显示,1岁以内的男孩菌尿率可达2.7%,女孩只有0.7%,而1岁以上菌尿率男孩则降至1%,女孩上升到3%;到5岁以后,尿路感染的发生逐渐减少,即使细菌入侵尿路,也不都会发生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某种原因使机体的防御机制受损时,细菌在尿路中生长繁殖,才可发生尿路感染。
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易于扩张及尿潴留,易患尿路感染,尿道内或尿道外口周围异常,如小儿包茎、包皮过长、包皮粘连等均可使大量细菌隐藏,从而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女孩尿道短而宽,外阴污染机会多,也易发生上行感染。正常时肾脏产生的尿液经输尿管进入膀胱,再通过膀胱的收缩排出体外,如尿路出现梗阻会引起尿液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抗膀胱输尿管返流的结构遭到破坏或支配膀胱的神经紊乱,膀胱内的尿液可以返流到肾脏,使细菌很容易进入肾脏,引起上尿路感染。另外,营养不良、恶性肿瘤化疗、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孩子也很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怀疑有尿路感染就应做尿液检查。一旦尿常规报告离心尿沉渣白细胞计数大于5~10个/HP,或连续尿培养为同一种病原菌即可确诊为尿路感染。为了提高尿检的可靠性,必须严格掌握尿液的采集方法。儿童应在3%硼酸溶液或0.2‰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清洁外阴后留尿。一般应留取早晨起床后第一次尿,因为尿经过一夜的浓缩、储存,尿检阳性率较高。而最可靠的取尿方法是膀胱穿刺,另外还可在无菌操作下导尿或取中段尿,婴幼儿可采用小尿袋收集尿液。
如孩子已诊断为尿路感染,则要特别注意是否有上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如果出现发热、寒战,双肾区叩击痛,血沉及C反应蛋白升高,化验尿出现血尿、蛋白尿等则提示肾脏有实质性损害。尿路感染反复发作与泌尿系畸形密切相关,约2/3的男孩及1/3的女孩是在泌尿系结构异常的基础上并发尿路感染,因此必须注意寻找潜在的泌尿系畸形,如肾积水、后尿道瓣膜、输尿管囊肿、膀胱输尿管返流等。所以,对反复尿路感染的患儿应当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如尿路造影、CT、B超等,以发现可能存在的泌尿系畸形。
尿路感染可引起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它对小儿肾脏的损害也明显大于成人。如返流性肾病,它是由于膀胱输尿管返流与菌尿联合作用,导致肾实质性损害,出现不可逆转的肾瘢痕。患有急性肾盂肾炎的孩子,年龄越小,发生肾瘢痕的危险性越大。10%~20%的返流性肾病患儿可出现成人后发生高血压及其它高血压并发症。如果膀胱输尿管返流持续至青春期,则难于自愈,父母对此应高度重视。
患急性尿路感染的孩子经过及时治疗,大多数都能迅速恢复。首先患儿要卧床休息,多饮水、多排尿,以加速细菌及其毒素的排除。鼓励患儿多进食,增强机体抵抗力。应用有效低毒性的抗菌素进行治疗,新生儿可以通过静脉给药,持续7—10天,大孩子则可以在体温正常48小时后改为口服用药,持续10—14天。急性尿路感染治疗结束后,还应每月复查1次,如持续3次尿检正常则可以认为治愈。约有近半数的孩子可能出现复发,如果出现复发,应在2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每3~6个月复查1次,除尿常规检查外,应做详细的泌尿系影像检查,以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泌尿系畸形,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需要家长注意的是,有一些孩子尽管有尿路感染,但症状不典型,起病隐匿,这在新生儿和婴幼儿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些孩子可以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不吃奶、呕吐、腹泻、体重增长缓慢,生长发育迟缓等。对于这些孩子,家长要给予高度重视,医院检查就诊,以免引起孩子肾脏持续性不可逆的损害。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