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医康复时间:肩关节半脱位
临床表现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存在明显的缝隙。特点为肱骨头从关节盂向下移动,造成半脱位。
病因:目前未知,但可能是由于肩关节的力学完整性的变化所致。
发病机制:1.关节盂的角度变化2.附着于冈上肌的影响3.胸壁上肩胛骨的支撑作用4.使肱骨外展的三角肌和肩袖肌肉的收缩。
Basmajian原则:斜方肌肌张力降低导致肩胛骨旋转,从而造成肱骨头从关节盂半脱位。
治疗:
1.肩部吊带的使用是有争议的:
不建议常规使用吊带治疗:Friedland认为吊带不能预防/纠正半脱位,而且没有必要支撑无痛的肩部。Hurd等认为使用吊带和不使用吊带的患者想必,肩ROM、肩关节半脱位或肩痛无明显差异。
使用吊带优点:可在患者走动时进行肢体支持(可以预防上肢创伤,及因之而导致的疼痛增加,或随之而来的RSD)。
使用吊带的缺点:可能促进挛缩的发生,导致肩内收/内旋或屈肘(屈肌协同模式)。
其他广泛用于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方法:
1.功能性电刺激(FES)
2.使用臂板、臂槽等支持,见于上肢恢复差的患者,主要为轮椅使用者。
3.使用臂板,可能过度矫正半脱位。
4.绕头吊带,防止手部水肿。
预防:
通过肩部肌肉的早期再活动(特别是冈上肌和三角肌后束),结合应用FES或提供肩关节软组织结构的支持(如臂槽),可预防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应在早期积极预防,注意良肢位摆放,并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主要参考:李放主译《康复科医师进阶精要——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教育委员会认证考核综述》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