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原发病灶在大脑,继发病灶在骨骼肌,骨骼肌痉挛,短缩的肌肉牵拉骨骼产生各种痉挛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无痛精针刀疗法精准地针对病变的肌组织,尤其是肌腹的减压减张,缓解肌肉痉挛,调整力平衡。能有效地纠正脑瘫患者的异常姿势和畸形。
脑性瘫痪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综合征,它导致活动受限。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这是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提出的,采用了国际脑瘫定义执委会定义,描述符合中文表述方式。
脑瘫定义三要素
1)中枢性:脑部的中枢性损害,是指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截瘫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2)发育性: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0-6岁)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
3)非进行性: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已不再向前发展。但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了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
4)发病率:发达国家约为2‰,我国约为1.5‰-4‰,根据调查发现全国现在脑瘫的发病患者已经达到了万例,且仍以每年数量7—8万左右的速度增长。脑瘫是使小儿致残的主要疾患之一,它严重地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生活自理和接受正常教育的能力
脑瘫的原因
1、出生前:孕期病毒感染、染色体异常、母亲重度贫血、妊娠中毒症、妊娠用药、胎盘异常等。
2、围产期:胎位异常、产钳分娩、颅内出血、早产、窒息、核黄疸、分娩外伤等。
3、出生后:头颅外伤、CNS感染、营养障碍、持续抽搐等。
4、最常见的原因:窒息、早产、重症新生儿黄疸。
脑瘫的基本病理变化
1、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软化、纤维化、萎缩,脑沟增宽、脑白质丧失、神经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以及由于各种先天畸形等而导致大脑功能失常。
2、损伤部位与其对应的功能障碍有联系,例如:痉挛型的病变主要是在大脑皮质及锥体系;手足徐动型病变主要是在锥体外系基底核;共济失调型病变主要在小脑。
脑瘫的发病机制
1、人体正常肌张力调节及姿势反射的维持有赖于皮质下行纤维抑制作用与周围ⅠA类传入纤维易化作用的动态平衡。
2、如皮质下行纤维束受损,下行抑制作用必然减弱,周围传入纤维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可出现骨骼肌痉挛,短缩的肌肉牵拉骨骼产生各种痉挛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由于人体与生俱来的屈肌反射,使脑瘫患者的屈肌群(包括内收、内旋肌群)的张力高于伸肌群。在其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的表现形式上,也以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内翻为多见。
3、持续性肌纤维痉挛使处在生长发育中的患儿骨骼与肌肉生长不同步,前者生长迅速,而后者长期处于痉挛状态,营养代谢受阻,生长缓慢。所以肌肉永远跟不上骨骼的生长步伐,从而牵拉骨关节产生各种畸形,并导致运动功能及姿势障碍,如果肌肉痉挛不纠正,这种障碍畸形会越来越严重。这也是许多脑瘫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病情也在不断进展的重要原因。
感知能力如视、听能力受损可使患儿智力低下,基底节受损可导致手足徐动症,小脑受损可发生共济失调等。
临床表现
1、僵硬:在某些体位,如在仰卧位时给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体或拥抱他时感到困难。
2、松软:婴儿的头颈松软抬不起头来。将他悬空抱时,他的四肢下垂。
3、婴儿很少活动,发育迟缓:学会抬头、坐、翻身和运用双手却迟于同龄孩子。
4、用身体某一部分多于另一部分,如:常用一只手而不用双手。
5、进食差:吸和吞咽差,舌头常将奶和食物推出,闭嘴困难。
6、异常行为: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静,睡得太多,或者3个月时还不会笑。
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运动障碍的主要特点: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
合并症及继发症
1、智能不足,约占75%左右。
2、语言障碍,约占30%一70%左右。
3、癫痫发作,约占14%一75%。
4、听力缺损,约占5%一8%。
5、视力障碍,约占50%一60%。
6、其它还有感知觉、行为等障碍。
7、继发障碍:主要有关节的痉挛变形,肩、髋、桡骨小头等的脱位,骨质疏松,骨折,变形性颈椎病,颈椎不稳定,脊椎侧弯等。
脑瘫辅助检查
1、大多数脑瘫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头颅CT或MRI的影像学变化,但神经影像不是诊断脑瘫的唯一依据,而且它的改变也与临床类型有一定相关性。痉挛性四肢瘫或双瘫:额顶叶低密度化、皮质萎缩、侧脑室扩大、脑萎缩和脑积水等;痉挛型偏瘫:对侧大脑半球萎缩、脑室四周白质软化、脑室扩大等;手足徐动型:CT改变较少,基底神经区的黄染难以分辨,可有第三脑室扩大。
2、脑电图(EEG):可帮助诊断是否合并有癫痫。
3、肌电图(EMG):可区分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瘫痪。特别是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下运动神元损伤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判定伴有语言障碍者是否还有听损害。
5、智测及心理行为检查。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和是否有心理行为的问题,以便于分组、课程设计和进行个别练习。
脑瘫的诊断
(一)必备条件:
1、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2、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
3、反射发育异常;
4、肌张力及肌力异常。
(二)非必备条件: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窒息、早产、重症新生儿黄疸、出生低体重等,头颅影像学佐证(MRI、CT、B超)等。
脑瘫的临床分型及分类
(一)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分为六型
1、痉挛型四肢瘫型。
2、痉挛型双瘫型。
3、痉挛型偏瘫型。
以上三型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可以引出阵挛及病理反射。若痉挛持续存在,则逐步发生软组织挛缩和骨关节畸形并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以致残废。在上肢呈肩内收、上臂内旋,肘屈曲,前臂旋前,腕指屈曲,拇指内收;下肢则屈髋,大腿内收、内旋、屈膝、足内翻、站立时尖足、行走时呈剪刀步态。痉挛型单肢瘫、三肢瘫十分罕见,不再单独分型,一般归类为偏瘫、四肢瘫。
4、不随意运动型:主要包括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也可包括舞蹈、舞蹈手足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常伴有构音障碍。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病变主要在脑的基底核部位。
5、共济失调型:平衡功能差,随意运动的协调性差,伴有意向性震颤和眼球震颤,在运动中表现为低张力性,病变主要在小脑。
6、混合型:多为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混合,也可是其他类型混合或多种类型混合强制型。
以往有肌张力低下型,但主要为其他类型早期表现,因此不单独列该型,婴儿时表现肌张力低下,1岁以后逐渐呈现出运动障碍的实际类型。
(二)按损伤程度分类
一级:行动几乎不受限,无需照顾,10%-20%;
二级:行动轻度到中度受限,需要部分协助或使用支具,30%-40%;
三级:行动中度到重度受限,需要较多的帮助,30%-40%;
四级:无实用性行动,需终身照顾,10%-20%
无痛精针刀疗法脑瘫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一)肌筋膜激痛点辨位诊疗学是无痛精针刀疗法指导脑瘫治疗的重要思路:
1、肌筋膜激痛点学说是美国医学家经过上百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所谓肌筋膜激痛点是指:骨骼肌受损后会产生激痛点,表现为受损的骨骼肌上(主要是肌腹上)出现的局限性压痛、结节以及肌肉的紧绷带(条索),大部分有引传痛(依照肌肉的特征引传至远处),并引起运动机能障碍。
2、通过收集大量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研究,不仅证实了肌筋膜激痛点的存在和病理生理及神经生理学的基础,更找出了肌筋膜激痛点引起疼痛、肌肉机能障碍及病理变化的原因——由位于骨骼肌肌腹的运动终板(神经肌肉结合部)机能障碍所致。即:由于急性损伤、慢性损伤及神经损害(中枢和周围)产生持续或过度的神经冲动,肌纤维运动终板功能异常,神经末梢释放高浓度的乙酰胆碱,产生持续性肌节缩短和肌纤维收缩,从而出现了运动终板处的收缩小节,这种收缩小节造成了肌节的短缩,继而引起局部血循环的减少——缺血和低氧可刺激神经血管反应物质的释放,使传入神经致敏而产生疼痛,并造成肌肉主动收缩无力和被动牵拉受限,从而引起运动机能障碍。
(二)脑性瘫痪,原发病灶在大脑,而继发病灶在骨骼肌。
大量病理学研究证实:痉挛性脑瘫的骨骼肌存在着继发性病变。其痉挛、肌张力增高的病理改变光镜下可见:集簇性肌纤维变性、结缔组织增生,肌梭结构尚好;电镜下肌纤维线粒体多,三联管结构少、发育差,病变肌纤维呈细胞水肿和肌原纤维破坏的表现,部分肌纤维中可见肌原纤维旋涡样变结构。
就其原因系皮质下行纤维束受损,下行抑制作用减弱,周围传入纤维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至下运动元兴奋性增加,产生持续的神经冲动,神经末梢持续性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导致持续性肌节缩短和肌纤维收缩。局部正常代谢产生的营养因子减少,而非正常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增多,均加重了神经元的损害,而神经元的损害又进一步恶化了肌肉的功能,从而形成了恶性的病理循环。这种神经末梢持续性兴奋,释放乙酰胆碱,导致肌纤维病变,与肌筋膜激痛点的病理变化有着一致性,并更严重。在脑瘫临床的诊疗中也发现,脑瘫患儿紧张痉挛的肌肉,尤其是肌腹可触摸到较多的硬结、条索。针刀治疗时也发现扎肌腹时刀刃下的阻力更大,无论是范围和层次肌腹都较肌腱更硬。
(三)无痛精针刀疗法脑瘫治疗的优势:
1、精准的针对病变的肌组织,尤其是对肌腹的减压减张,促进受损肌肉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促进肌肉的重建和恢复。
2、解决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根本原因——肌肉痉挛,力平衡失调,牵拉骨关节产生畸形。无须切断神经和肌腱,却能有效的纠正脑瘫患者的头颈部、脊柱及四肢的异常姿势和畸形。有效的纠正尖足、马蹄足、足内外翻、交叉腿、膝、髋、肘、腕、指关节屈曲等关节畸形,改善吞咽功能,缓解面部肌肉紧张痉挛所致的各种怪异表情及流涎,对语言、视觉、听觉障碍,智力障碍也有一定的疗效。
3、在缓解肌肉紧张痉挛的同时,同样能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
4、无痛精致的操作手法安全少痛,无须麻醉,无须住院休息,虽然疗效可媲美外科手术,甚至优于手术,但却没有外科手术的创伤和后遗症,更不影响患儿的正常康复训练。
5、对于年龄较大、肢体畸形严重以及手术后的患儿传统康复几乎束手无策,然而无痛精针刀治疗效果仍然非常理想。
6、诊疗思路大道至简,易学易懂易操作。
(四)无痛精针刀疗法脑瘫诊疗方法:
1、观察患儿姿态、确定紧张肌束:前面已经谈到脑瘫患者的屈肌群(包括内收、内旋肌群)的痉挛较伸肌群严重。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也以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内翻为多见。所以无痛精针刀诊治以屈肌群为主,伸肌群为辅。
1).头颈部异常姿势
a)后仰:斜方肌、肩胛提肌、头夹肌、颈夹肌、头最长肌等肌肉痉挛牵拉。
b)低头:胸锁乳突肌、斜角肌、颈阔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等肌肉痉挛牵拉。
c)斜颈:上述肌肉的一侧痉挛牵拉。
2).上肢异常姿势:
a)肩关节内收、内旋:胸大肌、胸小肌、冈下肌群、喙肱肌、三角肌内侧等肌群紧张短缩。
b)屈肘: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等肌群痉挛牵拉。
c)前臂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肱桡肌等肌群痉挛牵拉。
d)屈腕、指:屈腕、屈指肌群痉挛牵拉。
3).下肢异常姿势:
a)髋内收、内旋、交叉、剪刀步:大腿内收肌群(长、短收肌、耻骨肌、大收肌、股薄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偏前、内侧肌束等肌群紧张痉挛。
b)髋外旋: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梨状肌等肌群痉挛牵拉。
c)屈膝: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内外侧头及上段等肌群痉挛牵拉。
d)尖足:小腿三头肌肌及其深层肌肉等肌群受损。
e)足内翻:胫骨后肌、胫骨前肌、趾长、拇长屈肌等肌群痉挛牵拉。
f)足外翻:趾长伸肌、腓骨长短肌等肌群痉挛牵拉。
4).脊柱异常姿势:
a)弯腰驼背:腹部肌群、胸大、小肌痉挛牵拉,竖脊肌收缩无力。
b)角弓反张:斜方肌、竖脊肌痉挛牵拉。
c)侧弯:腰方肌、竖脊肌、腰大肌、腹外斜肌痉挛牵拉。
2、触诊硬索、精准定位:在痉挛的肌束(包括肌腹肌腱)上仔细触诊硬结条索定点,根据患儿的病情、年龄、体质、耐受程度及医生手法,单肢或躯干一次定点5-15个,全身最多可定点50个。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根据患儿年龄、体质及体形,选择直径0.5-0.6mm的针刀
2).治疗屈肌群肌束的硬结条索,刀口线与肌纤维走行方向垂直;治疗伸肌群肌束的硬结条索则刀口线与肌纤维走行方向平行。每治疗点纳米寸劲,逐层切刺2-5下,根据刀刃下的阻力感,可以到骨面,但不强求到骨面,出针后按压针眼止血。
3).术后可以用适当力度拉伸肌肉。
4).术后根据患儿情况,12-24小时后恢复常规康复训练
5).3-7天治疗1次。
中国针刀医学网:一个有思想的针刀知识分享平台
留言板互动,碰撞不一样的花火。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