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
铁的来源
1.外源性铁:主要来自食物,占人体摄入量的1/3;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前者吸收率高于后者。动物性食物含铁高且未血红素铁,吸收率达10%~25%;母乳与牛乳含铁量均低,但母乳的铁吸收率比牛乳高2~3倍。植物性食物中的铁是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约1.7%~7.9%。
2.内源性铁:体内红细胞衰老或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占人体铁摄入量的2/3,几乎全部被再利用。
肠腔内一些因素影响铁的吸收。维生素C、稀盐酸、果糖、氨基酸等还原物质等使3价铁变成2价铁,有利于铁的吸收;磷酸、草酸等可与铁形成不溶性铁酸盐,难于吸收;植物纤维、茶、咖啡、蛋、牛奶、抗酸药物等可一直铁的吸收。
铁的需要量
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每日需摄入的铁量相对较成人为多。成熟而自生后4个月至3岁每天约需铁1mg/kg;早产儿约达2mg/kg;各年龄小儿每天摄入总量不宜超过15mg。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发病缓慢,其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较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髓外造血表现:
由于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肝脾肿大愈明显。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症。
神经系统症状:
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能多数低于同龄儿。
心血管系统症状:
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严重者因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其他:
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
治疗
主要原则为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
一般治疗:
加强护理,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感染,如伴有感染者应积极控制感染;重度贫血者注意保护心脏功能。根据患儿消化能力,适当增加含铁质丰富的食物,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以增加铁的吸收。
去除病因对饮食不当者应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有片式习惯者应予纠正。如有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肠道畸形等,应予及时治疗。
口服铁剂:
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若无特殊原因,应采用口服法给药;二价铁容易吸收,例如硫酸亚铁(含元素铁20%)、富马酸亚铁(含元素铁33%)、葡萄糖酸亚铁(含元素铁12%)、琥珀酸亚铁(含元素铁35%)等。
注射铁剂:
慎用
输红细胞:
一般不必输红细胞
预防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是全社会尤其是家长认识到缺铁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使之成为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主要预防措施包括: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高;做好喂养指导,无论是母乳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均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如精肉、血、内脏、鱼等,并注意膳食合理搭配,婴儿如以鲜牛奶喂养,必须加热处理以减少牛奶过敏所致肠道失血;婴幼儿是哦(谷类制品、牛奶制品等)应加入适量铁剂加以强化;过早产儿,尤其是非常低体重的早产儿宜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
曾勇军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