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是指5岁以上小儿不能自控排尿,经常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又称尿床。5岁以下神经发育尚未健全,故不在其范围之内。
遗尿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是持续或持久的遗尿,其间控制排尿的时间从未超过1年;继发是指小儿控制排尿至少1年后又出现遗尿。临床原发遗尿占绝大多数。
年龄小的发病率高,甚至到青少年后期或成人期也还有10%-20%的人患遗尿,但有的儿童可自行缓解。
个别男性因遗尿不能结婚。本病多数病程长,反复发作,故应抓紧时间治疗,以免影响小儿心身健康。
现代中医明确指出“膀胱不约为遗尿”。历代医家均认为小儿遗尿多系虚寒所致,常用温补之法。
1发病原因1,下元虚寒,肾气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真阴而寓元阳,下通于阴,职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津液之腑,小便乃津液之余,小便的排泄与贮存全赖肾阳之温阳气化。
若小儿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制约水道而遗尿。
2,脾肺气虚,膀胱失约:
肺主一身之气,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脾喜燥恶湿而制水,脾肺功能正常方能维持机体的正常水液代谢。
若肺气虚,治节不行,气虚下陷,不能固摄,则决渎失司,膀胱不约,津液不藏;
若脾气虚,不能散津于肺,水无所制。
所以当脾肺气虚,上虚不能制下,下虚不能上承,致使无权约束水道,则小便自遗,或睡中小便自出。
3,肝经湿热。火热内迫: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若肝经湿热郁结,热郁化火,迫注膀胱而遗尿。
4,其他原因:
情志失调,或突然惊吓,或没有养成夜间排尿的习惯,或白天玩得过度而夜间睡过深,或因换环境等,均可致遗尿。
2尿床的辨证诊治:(仅限于虚寒证遗尿治疗)临床症状:
睡中常遗,多者一夜数次,醒后方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肢凉怕冷,腰腿酸软,下肢无力,智力较同龄儿差,小便清长,舌苔较淡。
症状分析:
肾气虚弱,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故睡中常遗尿;
肾虚真阳不足,命门火衰,故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肢凉怕冷;
腰为肾府,肾主骨,肾虚则腰腿酸软;
肾脑髓不足,故智力较差;下元虚寒,小便清长,舌质淡。
治疗原则:
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补肾经:位于手掌小指尺侧至指根部一条线,向心推8分钟,每分钟次。
揉二马:位于手背无名指和小指掌指关节凹陷处,按揉5分钟,每分钟次。
补脾经:位于拇指上节外侧一条线,向心推5分钟,每分钟次。
推上三关:位于拇指根部至肘部外侧一条线,推2分钟,每分钟次。
揉外劳宫: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关节处,按揉3分钟,每分钟次。
分阴阳:位于手掌大小鱼际肌之间,分推2分钟,每分钟次。
运内八卦3分钟,清四横纹2分钟,清天河水1分钟,按揉关元1分钟,掐揉足三里5-7次。
3尿床的预防与护理1.预防:
(1)自幼培养小儿睡前排尿的良好习惯。(2)白天不能过度疲劳,下年4点以后注意控制饮水量及少进流汁饮食,汤药应尽量在白天服用,以减少膀胱的尿量,睡前令患儿排空小便。2.护理(1)对患儿不要因尿床给予压力,造成精神负担,切忌打骂责罚,给予信心和支持。(2)夜间尤其在发生遗尿的时间前及时提醒排尿。(3)积极寻找遗尿的原因而治疗。
寒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