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宝宝出生后
都会出现皮肤发黄的现象
到底是什么原因?
有什么危害?
需不需要治疗?
……
以上问题经常让妈妈们“不知所措”
现在一起来学习一下!
传言称“谁家的孩子没有黄疸,不用治疗,它自然就会消退的”。真的是这样吗?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呈现出肉眼可见的皮肤、黏膜或巩膜黄染现象,也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当医生建议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的宝宝需住院进行蓝光治疗时,家长就会想:“还要住院?回家晒晒太阳不就好了……”。后来,宝宝的黄疸越来越严重!
01
黄疸越严重对机体造成的危害越严重
新生儿黄疸并不是传说中“都黄不需要治疗”,胆红素水平过高会对机体产生多种危害,如:会对孩子的肝、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也会对心肌造成一定损伤,还会对听力产生影响。另外,还会对孩子的远期神经心理发育(如:发育商、气质、社会生活能力等)产生隐匿性影响。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其浓度过高时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
注意:高胆红素血症存在的时间越长,对机体损害越大,尽早采取干预和治疗措施,用最短的时间降低胆红素水平才是对的选择!
02
体内胆红素的来源
人体胆红素来源于血液中衰老的红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在肝脏进行代谢,经胆汁排至肠道,再次代谢后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另外,部分胆红素会经门静脉被重新吸收到肝脏,这个过程称为“肠-肝循环”。
03
为什么新生儿容易出现黄疸
因宫内是一个“相对缺氧”的环境,胎儿的红细胞数量较多,新生儿出生后建立了自己的呼吸,不再需要太多的红细胞来携氧,并且这个时期的红细胞寿命比较短(早产儿70天,足月儿约80天,成人为天),因此会出现红细胞短期内大量破坏,但此时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不成熟,分解胆红素的能力比较弱、肠道有益菌较少、肠-肝循环重新收的胆红素较多,所以大量的胆红素就会在短时间内蓄积,这就是所谓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还有一些病理性因素也会导致黄疸,比如:同族免疫性溶血(ABO溶血多见)、肝脏病变、严重感染、红细胞形态异常、肠-肝循环增加等相关疾病。另外,母乳喂养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孩子黄疸消退延迟,称为母乳性黄疸。此外,奶量不足、排便延迟等原因也会导致胆红素在体内蓄积。
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
新生儿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检测方法有经皮胆红素检测和血清总胆红素检测。目前多采用生后小时龄胆红素值分区曲线(Bhutani曲线)进行风险评估,还要结合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如:窒息、缺氧、新生儿溶血、头颅血肿、低体温、低血糖、低蛋白血症等)进行综合判断评估。
新生儿黄疸的特点与护理
1.生理性黄疸
特点: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③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迟可延迟到3-4周。
护理方法:多数足月儿健康新生儿黄疸无需干预,注意加强喂养,促进排便即可,同时密切观察黄疸变化情况,当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标准时应给予干预。
2.病理性黄疸
特点: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③黄疸退而复现。
护理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需要光疗,甚至换血治疗。
3.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可分为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
①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1周内,由于早期喂养不足,导致新生儿肠蠕动不足,粪便排出不及时,造成胆红素排出延迟和重吸收增加。
护理方法:增加喂养量,让新生儿多吸吮以刺激母乳分泌,采用正确的哺乳姿势以提高母乳喂养效率,密切观察黄疸变化情况。
②母乳性黄疸:常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1-3个月内仍有黄疸,绝大多数胆红素数值不会特别高。
护理方法: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停喂母乳24-48小时,黄疸可明显减轻,但一般不建议停母乳,密切观察黄疸变化情况。
家长需要时刻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