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哭症
夜啼是指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入夜啼哭,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白天安睡的一种病症。
古人称儿啼,民间俗称“夜哭郎”或“哭夜郎”,患此病有时持续数日或数月,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小儿。(哭是婴幼儿时期极好的呼吸运动,适量啼哭有利于生长发育。但不能太过)
01
小儿夜啼的发病原因
新生儿初离母体,由于胎内环境转变为胎外环境,脏腑幼稚,阴阳二气稚弱,调节能力差,不论是外感六淫还是乳食所伤,都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衡,一旦感到痛苦,即只能用啼哭来表达,病愈啼止。但确有少数无其他病症而夜间啼哭不止者,其病因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环境改变:小儿初生,由胎内转为胎外,环境不适应,当寐不寐,时时哭闹,这种随时间推移逐渐适应即愈。
二,不良习惯:如夜间开灯而寐,摇篮中摇摆而寐,怀抱而寐,边走边拍而寐等,一且条件改变,则暗哭不止。
三,脾寒、心热、惊恐、肝火旺:胎禀脏气失和,喂养调护失宣,而致脾寒、心热、惊恐、肝火旺等诸因,皆可夜暗不止。
本文章着重介绍的夜啼,以此类病因为主。
02
小儿夜啼的鉴别诊断
一,生理性哭闹:哭日时声调一致,余无其他症状,在经过详细检查时未发现病理状态,此时应考虑为生理性哭闹,大多因喂养不当,缺乳或护理不当引起。二,病理性哭闹:应与以下疾病作鉴别。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颅内出血,常有音调高、哭声急的“脑性尖叫”声。
2,消化系统疾病:各种肠道急性感染性疾病或消化不良时,可由肠痉挛所致阵发性腹痛引起,哭声呈阵发性,时作时止,昼夜无明显差异。脱水时,哭声无力或嘶哑;急腹症(如肠套叠)时,可引起突然号叫不安,伴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佝偻病及手足抽搦症患儿,常烦躁不安、易咳、好哭;营养不良儿,常好哭,但哭声无力,易烦躁。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声带发生黏液性水肿,虽能哭闹,但声音发哑。
4,其他常见病,:如感冒鼻塞、重舌、腹股沟斜疝、口腔炎、疱疹性咽峡炎、中耳炎,以及皮肤感染、蛲虫感染等,常伴有夜间哭闹。
03
小儿夜啼的辨证论治
一,证候辩别1,疾病轻重:小儿啼哭,白天入睡,哭时声调一致,又无其他病证,此等夜啼病情轻,可按脾寒、心热、惊恐、肝旺等辨证。若分娩有损伤,哭声尖厉、持久、嘶哑或哭声无力、昼夜无明显差异,多属严重病变早期反应,病情较重。2,虚实寒热:哭声微弱,时哭时止,四肢不温,便溏,面色白,属虚寒;哭声响亮,啼哭不止,身腹温暖,便秘、尿赤者,属实热;惊惕不安,面青灰,紧偎母怀,大便色青,面色时青时白,属惊啼。二,治疗原则
调整脏腑的虚实寒热,使脏气安和,血脉调匀,是治疗夜啼的主要原则。若五脏元真通畅,气血循环有度,昼夜阴阳交替有序,既能安然人睡。因此,一般不用镇静安神之剂。
04
小儿夜啼的推拿方案
一,心热内扰(略)
二,惊恐(略)
三,乳食积滞(略)
四,脾虚中寒症状表现:入夜啼哭,睡时俯卧,曲腰而啼,哭声低弱,面色青白,鼻唇沟青,四肢欠温,得热则舒、纳呆、大便溏薄,小便清,舌淡红,苔薄白。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理脾止痛。补脾经5分钟,按揉足三里里2-3次,清板门3分钟,揉外劳2分钟,揉一窝风(中指揉)2分钟,推上三关1分钟,逆运内八卦2分钟,清四横纹2分钟,清大肠2分钟。揉小天心3分钟,分阴阳2分钟,补肾经5分钟,清天河水1分钟。
经络原理:补脾经、清板门、按揉足三里、揉外劳可温中散寒,调动脾胃的运化功能,再用推上三关可温通周身的阳气;揉外劳、揉一窝风能温中散寒,又祛脏腑寒凝,止腹痛便溏;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清大肠可调中行气止泻,消积滞,助消化吸收;揉小天心、分阴阳、补肾经、清天河水安神镇静,清热利尿,改善、恢复机体一般情况。
05
小儿夜啼的护理
1.注意平时让小儿到户外活动,接纳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以防缺钙。2.注意营养搭配及调养,提倡母乳喂养。乳母饮食应注意不食生冷、辛辣、厚味、油腻食物等。3.脾虚寒啼儿要注意保暖;心热啼儿勿过暖;惊啼儿平时给予安神镇静。4.乳食积滞要注意调配饮食,饮食应易消化吸收,定时定量。
未完待续寒江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