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在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个慢性肾脏病患者,其中儿童慢性肾脏病患者也不在少数。该病不仅发病率高、发病隐匿,且知晓率低、死亡率高,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若不及时发现和干预,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需要长期进行透析治疗。
医院小儿肾内科丁洁教授指出,遗传性肾脏病是继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后,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五大病因。在儿童肾脏疾病中,遗传因素所致约占30%。大部分的基因异常在儿童时期就有表现,其中许多将导致进展性的慢性肾脏病。目前已经发现的致病基因达数百种,构成至少种不同疾病。对于致病基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诊断,找到精准的分子靶点,采取更加合理的治疗措施。
据首都医科医院泌尿外科孙宁教授介绍,很多成人肾脏病是儿童期遗留,有些甚至早在宫内及围产期就已存在。先天性泌尿系结构异常是儿童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肾发育不全、肾发育不良、尿路梗阻。围产期超声可以筛查出泌尿系异常。产前超声最早可在12~14孕周时检测到肾盂扩张;胚胎16~18周肾脏可清晰观测并判断羊水量;28周可以敏感检出胎儿肾盂扩张与积水。大多数的肾盂扩张是一过性生理过程,因而没有临床意义,但也可能由尿路梗阻和膀胱输尿管反流造成。对于产前超声发现可疑生殖泌尿系统异常征象的胎儿,在出生后应该进一步检查,根据不同的诊断,有些可能需要进行相应治疗。
重视“肾脏体检”,每年排查尿液
正是由于儿童慢性肾脏病早期没有征兆,发病比较隐匿,且如果不能不及时发现和干预,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需要长期透析治疗,因此早期发现病情,及时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肾脏体检”包括尿常规、肾功能、超声等。医院检验“三大常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之一,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其主要检查项目有蛋白定性、酸碱性(pH值)、比重、尿糖及尿有形成分,而尿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等。
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在尿液中可以出现红细胞、尿蛋白等的异常改变,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部分泌尿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尿常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肾脏疾病导致的蛋白尿常常伴有水肿、尿少、高血压、血尿等表现。家长如发现以上情况或者发现孩子尿中泡沫明显增加,医院检查尿液,并配合医生进行其他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陈香美院士指出,儿童肾脏病很多时候由于临床没有表现,只能通过尿检、肾功能检查等才能发现。因此,建议家长要重视儿童每年的健康体检,尤其是必须要做尿常规检查,通过排查尿液,筛查出一部分早期肾损伤的患儿。发医院进一步复查肾功能、超声等,及时明确诊断,对应合理治疗,做到早预防早健康。
早期预防,积极心态面对疾病
陈香美院士指出,对于儿童慢性肾脏病,家长有一些认识误区。在得知孩子检查出镜下血尿,患了慢性肾脏疾病后,便犹如晴天霹雳,仿佛遇到了“灭顶之灾”。家长带着孩子四处看病,医院,甚至上网寻求秘方,希望有灵丹妙药可以彻底根治;化验单结果数值的变化成了家长心情“晴雨表”,遇到病情加重甚至无心工作;家长对疾病的担忧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总觉得孩子有肾病,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总想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无形中使孩子的心理压力更大,导致孩子体力体质没病倒,心理已经“残疾”了。
儿童肾脏病的疾病管理尤其是家庭的管理十分重要。陈香美院士说,如果孩子查出有肾脏方面的问题,家长要积极面对,为孩子制定肾脏健康方案,包括饮食生活习惯、教育、体育活动、治疗方案,并动态监测,定期随访。鼓励孩子抱有良好的心态,积极生活,只是某些方面要加以注意。比如生活上,要做到低盐饮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注重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学习压力不要太大,在心理上主动解除压力。
专家呼吁,一方面,重视儿童肾脏病的防治很有必要,并提醒从儿童时期开始,就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感染,严禁滥用药,注意保护肾脏;出现乏力、恶心、呕吐、腹胀、浮肿、排尿异常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另一方面,儿童得了慢性肾脏病并不可怕,越早发现病情并及时干预,合理治疗,就越能减少和延缓成年人患肾病的机会和进程。
文/中国医药报记者于娟
图/来源于网络
以上为《中国医药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自助获取转载授权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