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逗孩子是家长们常常遇到的事情,亲友们往往是出于喜爱孩子才逗孩子,但“逗”过之后产生的结果,却可能是亲友甚至孩子家长都想不到的!
武汉的陶女士有个8个月大的男宝宝,平时由奶奶和外婆换着带。日前,陶女士被一张男婴叼烟的照片雷到了,等她点开大图查看时,发现表情痞痞的男婴居然是自己的宝贝儿子,而发照片的人竟是孩子的姑父。
原来奶奶抱着宝宝去孩子姑姑家做客,姑父一时觉得好玩,把烟塞到了宝宝的嘴里,拍下照片取乐。
专家说育儿专家认为:将烟放入孩子嘴中取乐的行为非常不可取。因为8个月大的宝宝嘴巴很敏感,看到新鲜玩意,都喜欢往嘴里塞。当宝宝感到自己抽烟会令家长高兴时,很有可能为了取悦家长,产生不停去抽烟的冲动。这对婴幼儿来说极为不利。
除此之外,千万不要逗孩子喝酒广西两岁多的小思,原来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现在的他痴痴呆呆,连妈妈都会认错。今年2月,小思在二伯的哄逗下喝了一两多米酒后便昏睡不醒,医院。诊断结果是小思因酒精中毒导致脑损伤和癫痫,目前智力、运动、语言发育迟滞,相当于1岁幼儿发育水平。医生表示孩子变痴呆是因为酒精中毒,继发性脑损伤。
在四川攀枝花同样发生了令人唏嘘的悲剧:父亲带着2岁的儿子小林到朋友家赴宴,在用餐过程中,父亲的3名朋友逗儿子喝酒,结果小孩真的喝下了二两白酒,昏睡不醒,最终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身亡。
大人欺骗、戏弄小孩,将小孩子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情当笑话的恶趣味案例不在少数。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为了防止悲剧的发生,家长一定要指正这些不当的“逗孩子”行为。
招式一:欺骗
恶果:令小孩不知所措,不敢相信别人
故意教孩子叫错人是很多大人逗小孩的惯用伎俩。比如,让孩子叫明显是“叔叔”的人为“爷爷”,故意教小孩将“叔叔”叫成“阿姨”,或将“阿姨”叫成“奶奶”等等。伴随小孩叫出错误称呼而来的,往往是大人的一番哄笑,而小孩则显得不知所措。
招式二:吓唬
恶果:心理感到恐惧,留下阴影
“有了小弟弟,你妈妈就不爱你啦!”“你不听话,爸爸妈妈再也不回来了!”“快让我亲亲,不然阿姨把你带回家啦!”这些大人常常挂在嘴边逗孩子的话,对孩子来说仿佛噩梦一般,他们的年龄尚无法辨别此话的真伪,只在心里增添了许多不安。看着孩子因为害怕而顺从的神情或吓得哇哇大哭,大人则显得十分得意。
招式三:引诱
恶果:是非不分
“去打李叔叔一下,我就给你买好吃的。”“喝一口白酒,看你是不是男子汉。”大人用物质和语言诱导儿童干坏事,还经常伴随“真勇敢”“好样的”或一些物质奖励,而干了“坏事”的孩子也会洋洋自得。
招式四:戏弄
恶果: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
对于有的孩子长得比较胖,有时大人会戏称其“小胖墩”、“小胖妞”。孩子听到这样的称呼,会感知到自己不被尊重。在不被尊重的环境当中长大的孩子,也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他的人格建构当中就形成“别人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别人”的倾向,正因如此,也导致我们成人世界里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招式五:亲、捏、弹、抛……
恶果:时刻威胁着孩子的生命安全
最常见的逗宝宝的6个危险动作1抛宝宝
危险动作:
用手托住宝宝的身体,往上抛出三四尺高,在其下落时用双手接住。
对宝宝的危害:
宝宝自上落下,跌落的力量非常大,不仅有可能损伤成年人,而且成年人手指也有可能戳伤宝宝。如果被戳到要害部位,会引起内伤。更危险的是,一旦未能准确接住宝宝,后果不堪设想。
2“坐飞机”
危险动作:
双手分别抓住宝宝的脖颈和脚腕,用力往上举,同时转圈。
对宝宝的危害:
这种逗乐方式不仅有跌伤宝宝的危险,还有导致脑瘫的危险。因为这种快速旋转,会使宝宝的脑组织与颅骨相撞,损伤脑神经,影响大脑的发育。
3转圈子
危险动作:
大人双手抓住宝宝的两只手腕,提起后飞快转圈。
对宝宝的危害:
这种逗乐会使宝宝转得头晕眼花,放在地上站立不稳,甚至跌伤。有时还因离心力的作用,容易使宝宝的手腕关节脱位。
4“中弹”
危险动作:
让宝宝张开口,向其口内投花生米或豆子,投一次吃一粒,这是十分危险的游戏。
对宝宝的危害:
一旦花生米或豆子投入气管,或宝宝笑时呛入气管,轻者呛咳,重者窒息。
5过多逗笑宝宝
危险动作:
适当地逗逗小宝宝,既可给家庭带来乐趣,也能使宝宝在笑声中健康成长。但是,过分的逗笑却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
对宝宝的危害:
宝宝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逗得笑声不绝,会造成瞬间窒息、缺氧,引起暂时性脑缺血,有损脑功能,还可能引起口吃。过分张口大笑,容易造成下颌关节脱臼。睡前逗笑,还会影响宝宝入睡。
6乱捏鼻子
危险动作: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宝宝的鼻子长得扁,或者想逗宝宝乐,喜欢用手捏宝宝的鼻子。别小看这轻轻的一捏,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对宝宝的危害:
常捏鼻子会损伤粘膜和血管,降低鼻腔防御功能,容易受到细菌、病毒侵犯而生病。乱捏鼻子会使鼻腔中的分泌物、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诱发中耳炎。
当出现不当的“逗”孩子行为时,家长千万不要当帮凶,也不要沉默无语,而要能站在孩子身后给他一些支持和帮助,做他的后盾,也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教会孩子如何与别人交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切记,不要抱着谁逗我们家孩子就跟他没完,甚至撕破脸的心态。这样会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谁都不要来惹我!这也是不好的,孩子一点都逗不得,那肯定也不是好事情。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一定及时制止不当的逗孩子行为!同意请点zan!
来源:湖北经视,综合武汉晚报、搜狐母婴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