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手指关节脱位
儿童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半脱位症状
左关节半脱位
双侧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吧

宝宝长ldquo雪口rdquo不

有的宝宝出生后不久

会在口腔内出现白膜

有时也会有吃奶时哭闹等现象

这可能就是得了一种

叫“鹅口疮”的疾病

什么是鹅口疮

婴儿口腔两侧黏膜或舌头上,有时会出现状似奶块的白色片状物且不易去除,这是由一种霉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医学上称为鹅口疮。

为什么新生儿容易患上鹅口疮

鹅口疮好发于新生儿、婴儿。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哺乳奶头不洁、乳具消毒不严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导致鹅口疮的发生。

母亲因素

准妈妈产道有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通常寄生在人体的皮肤、肠道以及女性的阴道中,如果准妈妈孕前有白色念珠菌阴道炎,那么就要及时治疗。有统计表明,正常新生儿的鹅口疮有99%是出生经过产道时,接触到妈妈阴道附近的念珠菌而造成的感染。

新妈妈压力过大。当了新妈妈后总要担心宝宝的照料、喂养等问题,心理、生理上的压力明显增大。再加上自己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好,即使没有出现生病的状况,过大的压力同样会导致新妈妈抵抗力下降,使念珠菌增多或感染几率加大。

准妈妈口服抗生素、接受化学治疗导致免疫力下降,使婴儿患上鹅口疮。

(图源网络)

婴儿因素

身体抵抗力还不够强大。新生宝宝的口腔黏膜娇嫩,抵抗力弱,稍有擦损都会使病菌有机可乘,侵入宝宝的伤口继发感染。

盲目用药。现代医学证实,婴幼儿患鹅口疮还与长期、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类固醇药物有关,造成婴幼儿体内正常菌群的紊乱。

卫生习惯因素

乳头不洁,或喂养者的手指伸入宝宝口腔内导致感染。妈妈的内衣、手部的触摸、毛巾等都会是造成妈妈乳头不洁的根源。而用手指触摸宝宝的口腔,则会将鹅口疮致病菌直接带入宝宝口腔。

带菌的医护人员或卫生条件不达标的育婴室都有可能造成宝宝感染致病菌。

(图源网络)

忽略用品的清洁消毒。玩具、毛巾、奶瓶、奶嘴、尿布等和宝宝时刻亲密接触的物品,如果没有做到及时的清洁和消毒,就有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源。

忽略宝宝的口腔清洁。宝宝喝完奶后,须做口腔清洁的工作。否则,存留在宝宝口腔内的奶汁,也会因长时间变质导致病菌滋生。

如何区别鹅口疮和口腔内残留奶块

宝宝吃奶后,口腔内会残留奶液,如果没有及时清洁会形成奶块,这与鹅口疮有一些相似。

对缺乏经验的新手父母来说,区别它们的办法就是:用湿棉签轻轻擦拭,可移动、能够擦除的是奶块;假如擦除困难或擦除后会留有红色创口,则表示宝宝患了鹅口疮。

(图源网络)

鹅口疮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颊、软腭、口底等处多见。有时患儿可出现烦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况,一般全身反应不明显,部分患儿可有体温升高。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气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时出现吞咽困难。少数病例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成为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病情危重偶尔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提醒:新生儿口腔的上腭中间及牙龈上,有的可出现黄色的小颗粒或小结节,主要是上皮细胞堆积所致,俗称“马牙”或“鼓氏珠”,这都是生理现象,千万不要用棉签擦拭或用针挑破。一般数周后会自行消退。

得了鹅口疮有什么危害

长了鹅口疮,宝宝的口腔会有疼痛的感觉,宝宝会因此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的结果。

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里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牵连,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连水都拒绝喝,这样宝宝就有可能出现脱水。

(图源网络)

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见的。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

如何治疗鹅口疮

局部用药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1次疗效显著。

全身用药

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进行综合治疗,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营养支持

注意加强营养,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和C的喂养,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图源网络)

如何预防鹅口疮

刚做母亲的产妇和婴儿室医护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母亲喂奶前应该洗手并用温水擦干净自己的奶头,医护人员每次接触孩子以前也要把自己的手洗干净,每次用奶瓶前,应将奶瓶用沸水消毒。

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平时大人喂奶前或接触宝宝前都要注意洗净双手。

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图源网络)

—END—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字:郁春

编辑:朱婷

审核:仇上斌

素材来源:儿科

你在看吗?戳一下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riz.com/kgjbtwzz/6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