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家庭早教指导经验;
用心培养孩子成长!陪伴父母成长!
痰多是由体内白细胞的残留物造成的,所以当宝宝罹患感冒、细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时,喉咙里总是痰声发出。在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宝宝自身的咳痰能力不足,大量痰液堆积在呼吸道内,致使肺部肺叶坍塌,细菌滋生,严重者还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的现象。如果父母能够利用拍击的方式帮宝宝排痰,就能降低痰液带来的不适与感染的几率。
为什么要拍痰?
孩童气管与支气管较成人狭小,咳痰的力量较小,痰液较不容易排出。这时候,就要需要各位爸爸妈妈的巧手了。
拍痰则是种物理性方式,透过不同身体姿势下的重力效果,加上重覆的扣拍的动作,让痰液从较小的支气管渐渐流到大的主气管,再藉着咳嗽将痰咳出或利用抽痰器抽出。
拍痰方式
一般来说用手掌拍痰就可以了,但是用手拍痰有个缺点,就是力道的控制要非常注意,我自认自己无法拿捏好力道,怕拍痰时会伤害到肝,所以我选择使用拍痰杯。
徒手:将手弯成杯状,五指都要紧扣,利用手腕关节自然有节奏的扣拍。
拍痰杯:拍痰杯与徒手功能相同,只是比徒手省力!手持拍痰杯时,同样利用手腕关节自然有节奏的击扣。拍痰杯是硅胶材质,不用会造成疼痛。(拍痰杯网上都能买到)
拍痰部位
感冒严重时,鼻涕呈现黄色黏稠状,咳嗽不止且有严重的痰音,这个时候,除了背后两边要拍痰之外,还有另外四个拍痰的重点,就是前胸与腋下的部位,都是可以震动到肺部的位置。
正确的拍痰方式不会感到疼痛,反而会觉得轻松舒服,但力道一定要够,力道不够拍再多都是无效的,拍痰时骨头关节突出的地方、脊椎、腹部以及腰部以下不能拍击。
拍痰的时间与频率
虽然拍痰是有效又安全的排痰方式,但并非任何时候都适用。在吃饭前后的1小时内都不要拍,因为在饭前拍,痰有可能被松动,卡在喉头,这时东西吃下去就会吐出来;在饭后拍,也会造成胃不舒服,甚至将刚吃下的东西吐出来。
拍痰的时间要足够长,次数也要足够多;一次大约拍10分钟,一天拍4~6次,一连持续三四天,就能见到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拍痰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宝宝的脸色和呼吸,用力不要太猛,可以休息一会再拍,等宝宝呼吸平稳后再继续拍。
姿势摆位
幼童不会咳痰,扣拍时搭配不同姿势摆位,才可将痰引流到口咽部,让痰吞到肚子消化掉或由抽痰器抽出。
坐姿:坐姿下扣拍击脊椎两旁的上背部,利用重力原理,引流上方支气管痰液至主气管。
侧躺:侧躺姿时扣拍腋窝下肋骨,利用重力原理,引流中间支气管的痰液至主气管。
趴姿:在孩童腹部放个枕头,让臀高头低的趴姿。扣拍肩颊骨尖端下方位置,利用重力原理,引流下方支气管痰液至主气管。
具体对症操作:
痰液部位:右上叶顶节、左上叶顶后节
姿势:采坐姿、后倾30°
手法:拍锁骨上方、下方
痰液部位:右上叶前节、右中叶内侧节
姿势:平躺、半翻身45°,后垫一小枕头
手法:拍乳头与锁骨之间
痰液部位:右上叶后节、左上叶顶后节
姿势:采坐姿、前倾30°
手法:拍两侧肩胛骨上方
痰液部份:右中叶外侧节、右下叶前底节
姿势:半翻身45°抬高臀部
手法:拍乳头部位
痰液部位:左侧上叶前内侧底节
姿势:仰卧、抬高臀部
手法:拍乳头下方
痰液部位:两侧肺下叶上节
姿势:俯卧
手法:拍背部肩胛骨处
痰液部位:左、右下肺叶的外侧底节
姿势:侧卧、抬高臀部
手法:拍腋下
痰液部位:右、左下肺叶的后底节
姿势:俯卧、抬高臀部
手法:拍脊椎右侧肋骨下方拍脊椎左侧肋骨下方
拍痰注意事项:
1.饭前1个小时做或饭后2小时之后做,以避免呕吐。
2.拍痰应避开骨头处(胸骨、脊椎)与重要器官(腹部的胃、肝脏、肾脏)。
3.鼓励孩子多补充温开水,帮助痰液变稀易排出。
4.在拍的时候,尽量不要穿的过于厚实,可以脱掉剩一件薄衫,以达到最佳的拍痰效果。
5.在拍痰时,如果婴幼儿有咳嗽的动作,要努力的鼓励他多咳,除了可以让痰排出,也可以让孩子练习咳痰,拍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孩子的状况,如果有任何不适就稍做休息,不要勉强。
6.拍痰后仍可能出现明显的痰音,爸妈别太紧张!因为拍痰能让较深的痰,引流到上呼吸道,仍要继续执行喔!
7.拍痰完毕后,有些痰液会从鼻腔流出,因此拍痰完毕后,务必将鼻涕清理干净。
8.拍痰为物理性的辅助疗法,药物仍是第一线治疗方法,请务必配合医生的药物治疗,如化痰药、支气管扩张剂,切勿擅自停药!
坚信先有好父母,再有好小孩,
而学习是成为好父母的唯一捷径。
米教宝贝让父母
每天学一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