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小故事
52岁的陈老师患有颈椎病,经常感觉肩颈部疼痛,两个月前,她做了类似“卧推”的运动后感觉左肩膀疼痛加剧,时常有麻电感,不能提起重物,晚上更是痛到无法入睡,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陈老师四处求医,症状却始终得不到缓解,经人介绍,她来到华润医疗旗医院就诊。
康复医学科卓小柳与陈老师仔细沟通,结合发病史和症状,最终考虑她患的是胸廓出口综合征中的胸小肌综合,随后,卓医生对其进行推拿、针灸、刺络拔罐等治疗。
治疗三次后,陈老师左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缓解,睡眠有所好转;
治疗七次后,陈老师前臂手指麻木等症状消失,睡眠彻底改善;
考虑陈老师胸口肌肉松解不够彻底、肩膀外展活动受限制,卓医生又在她喙突处进行刺络拔罐治疗,明显缓解她的肩膀肌肉紧绷感和三角肌酸痛症状。
巩固治疗4次后,陈老师的症状基本消失。
这天,卓医生将出院的陈老师送到科室门口,一再嘱咐她回家后要适度进行功能性锻炼,切勿操之过急,有什么不舒服要及时复诊。陈老师怀揣着幸运和满满的爱意、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科普小专场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什么病?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指在胸廓出口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或锁骨下动脉或锁骨下静脉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血管症状的统称。其中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比较常见,占总发病率的90%以上。临床症状主要以上肢乏力、麻木、感觉异常、皮肤苍白、肿胀和脉搏丧失,非神经根性疼痛为主。另外典型的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还表现为手内在肌萎缩和前臂内侧、尺侧皮肤感觉异常。症状表现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相似之处,这也是其常被误诊为颈椎病的原因。在诊断的时候要基于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注意区分,避免误诊。
常见卡压点
胸廓出口是指锁骨和第1肋骨之间,锁骨上窝至腋窝之间的区域,包含了3个可能受到压迫的重要结构: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压迫可发生在胸廓出口上的3个不同区域:斜角肌三角间隙、肋锁间隙、胸小肌后间隙。
致病因素
软组织性异常:斜角肌起止点变异、斜角肌肥厚、胸小肌肥大短缩、异常韧带或束带、软组织肿块、创伤后瘢痕形成等都可使胸廓出口间隙狭窄,使神经、血管受到卡压。特别是姿势的改变,像头部前倾,胸部后凸增加,肩胛骨前突,肩关节前移,使得斜角肌和胸小肌的适应性缩短可能压迫神经血管组织。
骨性异常:颈肋、C7横突过长、第一肋骨形态异常、锁骨或第1肋骨骨折畸形愈合、肩锁关节或胸锁关节创伤性脱位、骨肿瘤等。
治疗方法
轻症一般运用针灸、推拿、放血、小针刀定点松解、各种电疗等方法放松相应病变肌肉,还可配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肌松药以消炎镇痛、缓解肌肉痉挛。
自我家庭康复训练
自我康复不仅可以加快康复还可以做到防止复发巩固长期疗效的作用。自我康复包括了斜角肌、胸小肌拉伸训练,肩胛骨稳定训练和体态调整训练。
拉伸斜角肌
动作要领:取坐位,同侧手扶住椅子,固定身体,挺胸、收下巴、另一只手扶住耳后,向对侧牵拉,当有明显拉伸感时保持住,20到45秒,每天3组,每组3次。拉伸胸小肌
动作要领:手臂抬起略高于头,手扶柜子或墙壁,身体前倾,感觉肩关节前方有牵拉感,维持姿势不动。坚持15-30s,每天3组,每组3次。肩胛骨稳定训练和体态调整训练
“YTWL”每个动作可维持3分钟左右。这组运动的可以增强后背薄弱肌肉群的力量,稳定肩胛骨,同时能纠正头部前倾,含胸驼背等不良体态。从而达到防治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等颈肩背部疾病的目的。
温
馨
提
示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颈肩部酸痛不适、手臂酸麻无力等症状,这些症状绝大多数是颈椎病所引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手麻就是颈椎病,也可能是胸廓出口综合症,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其他神经压迫。所有当怀疑有神经压迫手部发麻的时候,应该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专家简介
王铮辉
康复治疗科主任
广州市物理治疗学会脊柱侧弯与体态康复分会理事。
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师从国内著名针灸大师欧阳群教授。广东省针灸学会针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信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参编著作2本,发表国内期刊论文10多篇。曾任职于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跳水队队医,从事临床肌肉骨骼康复、软组织创伤康复工作15年,擅长运用各种针灸推拿技术治疗脑卒中、脑外伤及脑肿瘤术后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功能障碍及各种临床常见痛症及运动创伤。
康复治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