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颈枕部、肩部疼痛,酸胀,同时伴有头晕、恶心,头痛,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由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工作的方式的改变,其该病种也日渐增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一般认为本病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寰枢关节半脱位,在中医伤科临床上是常见病,多发病;究其特殊的解剖位置,是头颅和颈项的连接处,亦是脊柱的引领者,其关节的组成包括寰枢外侧关节和齿状突前、后关节;由于寰枢关节解剖结构的差异,使寰枕关节与寰枢关节之间存在有力学差异,寰枢关节主要是以旋转运动为主,以保证头-枕-颈充分的活动,以满足其头颈部的灵活功能。寰枢关节在运行活动时是一个屈伸、侧屈、旋转的复合运动,其关节功能是相当稳定的,但同时也存在潜在旋转不稳的趋势。当颈部处于自然生理位置姿势时,颈部各组肌群与韧带处于相互平衡状态,维持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但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寰枢关节便易于发生半脱位,从而使出现脊柱生物力学平衡被打破,寰枢关节运动就会失调,而使该段椎动脉同寰枢椎的协调运动遭破坏,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就可能产生眩晕、头痛、恶心、视物模糊等。当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时则表现出恶心、心慌等,当刺激C0、C1神经时表现为后枕部麻木,口周麻木。当寰枢关节脱位时,穿行寰枕段椎动脉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性痉挛;或使一侧椎动脉受挤压、扭曲,使提供大脑供血的椎动脉血流量骤然减少,大脑造成突然地缺血缺氧,故而产生眩晕,头痛,同时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表现为恶心、心慌等。当长期的高枕,久视低头,伏案工作,项部受寒,过度的前曲、后伸、旋转,上呼吸道感染,外伤等原因,导致颈部肌群受损,肌肉力量出现失衡,导致脊柱的内平衡紊乱,从而出现脊柱生物力学平衡被打破,而出现寰枢关节半脱位或者脱位。认为骨骼和韧带以构成关节支架并维持关节稳定和内力平衡,而肌肉增强关节稳定以维持关节的动力平衡。关节的稳定是关节功能得以完成的基本前提,而正骨手法对寰枢关节半脱位具有独特的疗效,首先用理筋手法针对局部痉挛挛缩的肌肉、筋膜进行治疗,缓解其局部软组织的紧张状态,调节其局部气血,外平衡得以调节,为接下来的正骨手法创造良好的条件。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具有改善血循环,缓解痉挛,重建平衡之功效。此时运用正骨手法配合适合的体位,使其脱位的寰枢椎重新回到正常的位置,内平衡得以调节,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症状自然改善或者消除,从而达到“整骨整肌”、“骨正筋柔”的目的,使病情得以治愈。采用旋转定位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提示对此类病人旋转定位复位手法治疗优于西医,临床效果显著。床边卧式持续性牵引治疗是我科室治疗寰枢关
临床表现及查体
⑴颈枕部、肩部疼痛,酸胀,同时伴有头晕、恶心,头痛,耳鸣,视物模
糊等症状。⑵颈椎活动度明显小于正常,左或右旋转幅度小于45°。⑶查体发现颈部肌肉僵硬,C1、C2局部压痛(+),C2棘突偏斜。影像学诊断环枢关节错位:张口位X线正位显示:齿状突偏移中线、寰齿侧间隙两侧差值成人>3mm,儿童>5mm,同时显示:环枢关节间隙距离不相等。侧位片显示:寰齿前间隙间距>5mm。颈椎X线正位片检查显示:C2棘突偏歪值偏离脊柱中线0.5mm。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其年龄在20~50岁的患者,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整医院接受过与本研究相类似的治疗措施及与之相关的中西药物。排除标准年龄不在20~50岁之间的患者;X线片显示:有骨折者、骨质破坏者、游离齿状突患者、发育异常者,寰齿前间隙﹤5mm,寰齿侧块间距差值成人﹤3mm,儿童﹤5mm,C2棘突偏斜值﹤0.5mm者;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90mmHg者;不能配合治疗及观察的患者。
治疗方法
正骨手法,操作如下。
定点旋转复位法:根据患者偏歪棘突旁的软组织肿胀、压痛,上下棘突不等宽体征,采用定点旋转复位法,即患者坐于方凳上,医生站于患者的后方,先用推拿理筋手法,放松局部肌肉,清除患者心理上的紧张状态。然后用双手拇指触诊法查清偏歪棘突,如患椎棘突向右偏歪,医生左手拇指定位在偏歪棘突旁,右手、右腕、右前臂、右上臂呈半环型将患者的右颊,前颌,左颊部扣住,形成固定杠杆,以左手拇指定位点(偏歪棘突旁)为支点,运用适当的力度,试予以轻轻摇动旋转3至5次后,突然右前臂用力向右,左拇指向左推动偏歪棘突,即可觉指下微动,同时伴有“喀”地声响,再行理筋推拿手法,治疗即告完成。如果患者棘突向左偏歪,则操作方法与此相反。
悬颅垫枕复位法:悬颅垫枕复位法,让患者取仰卧悬颅位,颈部垫上一个直径约10cm的荞麦皮圆形枕头,施术者于患者头部正前取坐位,左手托住患者寰枕部,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顶住寰枢椎的两侧,右手置于对侧下颌部,右手向患侧旋转并稍下施力,至弹性限制位时,突发有控制的扳力和旋转力,左手拇指和食指用适当的力量向后上方推挤,同时向右前方旋转寰枢椎,动作要轻快,发力要有控制,这时会听到关节复位的“卡嗒”声,复位成功,手法复位宣告结束,再予以理筋手法,事后嘱患者行颈部功能锻炼。
辅助采用卧室床边小剂量持续牵引法,操作如下。患者平卧于病床上,采用枕颌吊带牵引,肩部垫高,保持颈部伸直位,颈后放置一圆形蚕砂枕头,直径大约10~12cm,长约20cm,以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利用一自制横弓,固定枕颌带两端,横弓中间运用一条尼龙绳和床边一自制滑轮装置连接,绳子远端系上一金属秤钩,秤钩上放置牵引砣,其牵引重量在24h内以患者体质量的1/4~1/5kg重量牵引,停止牵引时,以颈托固定,24h以后,改为2~3kg,小剂量牵引,15天为1个疗程。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