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不,孩子,你不用感到抱歉!
文/郭可意
《宝贝儿》导演刘杰有个专访,标题是《保持冷静,杜绝煽情》。
对于镜头语言来讲,克制比煽情更难,因为煽情往往是电影的高光时刻,情节起伏才能吸引观众,融入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中。
而克制往往是平淡而深远,一不小心就成了流俗,没有制造记忆点。
是的,记忆点往往和上座率挂钩。
在《我不是药神》里,你会想到哪些画面?山争哥哥读信流泪?还是黄毛决定引开警察时的那一回首?还是葬礼和押送时的一幕幕注视?
而《宝贝儿》它的最高潮,是杨幂扮演的江萌和郭京飞扮演的缺陷儿父亲之间爆发的,那段时长不到一分钟的争论。
他们在争论什么?
——是生存还是死亡。
这是个问题么?这反映的是血淋淋的人性。
《宝贝儿》剧情简介:江萌由于出生时患有先天性无肛症(统称为VACTERL),就被亲生父母抛弃。后被一女子领养。在江萌20岁的时候,她的养母不再有能力照顾她,虽然每个人都劝她移居城市开始新生活,但她不愿意丢下抚养她长大的养母。于是,医院当护工。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个先天无肛的女婴,她的父亲想要停止对女婴的治疗,这意味着,她将必死无疑。倔强的江萌无法接受,迫使她决定,即使面对机构的阻拦、法律的干预以及婴儿父母变幻莫测的情绪,也要展开救婴行动。
×××
警告!
以下为大型怼人现场
有网友在看完电影以后发出了如下言论:
上图为网友评论的内容:“TIFF首映,整部电影就是一部感动了自己恶心了别人的电影。人家父母因为不愿意让孩子受这个苦,医生说孩子也有可能支撑不下来,医院档案打电话疯狂骚扰人家,然后就偷孩子了?杨幂的演技的确进步了,但是一半方言一半普通话有意思吗?”
慢着!
“人家父母因为不愿意让孩子受那个苦”
所以决定让孩子自然死亡?!
×××
虽然我身边的朋友都理解那个父亲的决定,可问题在于“圣母”么,这是杀人啊。
来和我一起念:“杀、人”,而且杀了“自己的孩子”,还美名其曰“为孩子好”。
是,作为父母,你很痛苦,你咋不说你自私呢?你咋不说是不愿意为他的人生负责呢?
承认吧,你就是没有自信负担起Ta的以后,没有勇气对他的人生负责!
(电影里审讯的那段,提到了“不是钱的问题”:人家不差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差钱,不差钱,不差钱!请网友们就别说什么“家庭负担”了,这明明不在讨论范围内)
是在不差钱的前提下,电影里的父亲决定让孩子自然而然的离开。
影片中郭京飞扮演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决定不算是杀人
在这场争论里,
郭京飞怒吼着:“这是我的孩子,我怎么就不能决定了”;“我怎么杀人了?”
对不起,您还真的不能决定。
×××
孩子即使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无权剥夺其生命权。
即使Ta的身体或者心智有缺憾,但也会哭会笑,宝贝们会用新奇的小眼睛感受世界,和无数夭折的前人比,他们活着,“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您凭什么认为您的孩子不想活,就算是很痛苦,那也是他自己的人生,换句话说,你受了重伤在悬崖边上挂着,你爹觉得,哎呀你活着也太难了吧,太痛苦了吧,然后决定让你挂着死掉。你觉得合适么?
《生门》的台词截图:“对他真的确实不公平。那可以说一个家庭就这样没有了。你想生活质量过得好一点的话,我觉得我这样做没错的。他说生下来残障的几率很高。”
是生存还是死亡,说到底,不应该交给别人决定。即使是为人父母,也不能替子女决定生死。
然而在现实中,类似“一名脑瘫女童,爷爷和爸爸就在她的书包里塞上砖,推到河里淹死”、“七旬老母勒死儿子后自首”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
诚然有家庭财力不足,无人照顾,国家社会救助力度不够大等因素在。
但最根本的,是因为你们觉得,婴儿、孩子是无意识的附属品,你可以决定他的生死。
如果不是这样的自大狂妄,是谁给你的勇气,让你决定Ta去死?
《生门》的台词截图:”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我们就是希望小孩子平安,这些东西也无所谓。钱是身外之物。”
“你会决定给孩子一个机会,努力一次,还是等待下一次机会?”
所有的前提,
应该是爱
在这部影片中,杨幂扮演着作为有过相同经历的人,何尝不是试图在反抗这种可怕的认知呢?
最吊诡的是,戏里所有人都不支持她,戏外还被挂上了“圣母”的皮,被一众网友讨伐。
可你们知道么?
对弃婴造成了重大的伤害或者死亡的,构成遗弃罪。应该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即使遗弃行为情节不恶劣,并不意味着不违法。
就在不久前,我曾在听障家长群讨论过一本书《妞妞》。实质上,妞妞的病并非不能通过治疗解决,但周国平及其家人在漫长的心理斗争中,不愿意孩子成为残疾人,一直没做手术,当父母终于下定决心,要给妞妞作手术时,已经来不及了。
吴子尤(年4月10日~年10月22日),笔名“子尤”,作家、诗人。其代表作有:《谁的青春有我狂》、《英芝芬芳华蓉》等。年患上纵隔恶性肿瘤,因并发症于年去世,年仅16岁。
时隔多年以后,有一个年仅13岁的、名叫子尤的孩子患上了罕见的纵膈恶性肿瘤,经历了同龄人无法想象的生死爱恨。他曾发文痛斥周国平虚伪的“父爱”:
“去年3月患了癌症后,我体验了生与死的滋味,亲与爱的滋味,希望与战斗的滋味,当妈妈将《妞妞》带到我手中时,我马上急切地翻看、体会。
因为,我就是另一个故事版本中的妞妞,我与妞妞同年同月生——年4月。
我用孩子的目光和一位父亲的目光对视,我以癌症患者的身份和一位癌症患儿的父亲对视。
我不敢置信于他们这样的决策——等;我不敢置信于他们的思想——将恶性肿瘤与死亡画等号……
我想告诉读者“争取生命”这个词的意思。
从明白妞妞的病后,他们努力维持平稳的生活,父亲重复着“无底的空、无底的空”这样的话语,在看妞妞打预防针时想:“我们何尝不明白,连这一次也是不必要的”(62页)。要给妞妞剪头发,他“不吭声,心想既然她活不长了,她来时一头黑发,就让她这么美丽地走吧”,俨然床上躺的不是活泼的孩子,而是一张死亡的证明。那些绝望的话语,因为是无根据的,我更觉出它的荒谬。他们铁定了认为妞妞得癌症就会死,束手就擒。
他在用一种看马戏团表演的眼光审视着这些人。对于父亲对残疾的敌视,我感到震惊。他为自己是“正常人”而骄傲,“正常人”生活在“正常世界”里,排斥着一切“残缺”事物。他既认为自己高他们一等,不屑与他们为伍,又为自己的孩子竟是这种命运而感到悲哀。
作者表达他的悔恨……“我活着,妞妞却死了。我对妞妞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页)“我不肯接受我有一个残疾女儿的事实。”“既然我得不到‘全’,那么就让她‘无’!
……
父亲爱的,不是眼前这个瞎妞妞,而是他心目中的妞妞,他理想中的妞妞。”
——作为父亲,你不是应该尽全力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吗?!
至于选择生或死,那是他自己的事,你总得要给孩子一个自己选择的机会,应该尽力而为。
×××
《宝贝儿》里面说的这些弃婴来自哪里呢?
这些弃婴里很大一部分都是缺陷儿。目前我国有两个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婚检”和“孕检”。
自从取消强制婚检后,不少夫妇把生育出健康孩子的希望只寄托在新生儿筛查上,然而新生儿筛查只是最后一个步骤:
即在新生儿刚出生的数天内对某些疾病进行检测,以便早日发现疾病,从而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治疗,使患儿获得更为良好的生存质量。
——换句话说,新生儿筛查是让父母进行干预治疗的,而不是像挑拣货物那样“哦,这个孩子品相不好,得赶快扔掉”,遗弃他们。
“生而为人,
我很抱歉”?!
人们每次谈到缺陷儿的时候,往往会引用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写的那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但我很想说:
不,孩子,你一点也不需要抱歉,那并不是你的错,是这个世界,欠你一份爱。
本期作者
郭可意
整理排版
请忘记?Shenyan
本文首发于少数派说,如要转载,请在少数派说后台回复关键字联系小编。
点击“喜欢作者”,赞赏少数派
少数派说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