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问:宝宝身上起的红疙瘩是什么?
有可能是血管瘤:多发生在周岁内,表现是疙瘩逐渐增大、膨隆,待紫红色后逐渐正常。
血管瘤,特别是草莓状血管瘤,在新生儿中并不少见。每遇到这个问题,家长都非常忧心忡忡。咨询医生并等待观察。很多婴儿在一岁内,血管瘤会有增加的势头;一岁后,开始缩小。建议家长每隔2~4周,在旁边有标尺的前提下拍照,这样很容易让医生了解血管瘤大小及颜色的变化,过早手术未必能根治。
皮肤血管瘤随孩子长大会有明显变化。对于增长快速或本身体积较大、部位较深的病例,可根据情况服药、局部注射、激光或手术治疗。
大家较熟悉青色胎记,俗称蒙古斑。随孩子长大,绝大多数自行消退。眼皮、眉间、颈后等部位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红色印记,绝大多数仍是胎记,多于生后2~3岁内自行消失,无需治疗。只有局部红印逐渐变成紫红色,且局部高出皮肤的现象才考虑为血管瘤。
不排除湿疹的可能,诱发因素如奶、海鲜食品、花粉等。
湿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皮肤病,一般是身体变态反应引起的。外界各种诱发因素如奶、海鲜食品、花粉等都可以刺激湿疹反复发生或者加重。另外,婴儿的皮肤角质层比较薄,毛细血管丰富,对各种刺激因素较敏感。出生2~3个月容易发生,外用药物可减轻症状,常反复发作;1岁后逐渐减轻,2岁后多数可自愈。
第五问:宝宝睡觉时哭闹是什么原因?
包括新生儿在内,出现睡眠不安,阵发哭闹,频繁“饥饿”等现象,应考虑婴儿肠绞痛。
对4~6个月以内的婴儿,包括新生儿在内,出现睡眠不安,阵发哭闹,频繁“饥饿”等现象,应考虑婴儿肠绞痛。原因与胃肠发育不成熟、对牛奶不耐受有关。西甲硅油和益生菌也可部分缓解腹痛。对于配方粉喂养的婴儿换成部分水解配方会有较好的效果。
很多婴儿都有肠绞痛现象,表现为排气多、排便费劲、易打嗝和溢奶、睡眠不安等。
很多婴儿都有肠绞痛现象,只是表现各有不同,有些排气多,易打嗝和溢奶;有些排便费劲,但大便并不干;有些睡眠不安,易被吵醒,只有抱着睡才安静;有些易哭闹,甚至突然出现剧烈哭闹,如同被针扎了一样。不论有那些表现,有肠绞痛的婴儿应生长正常。若生长缓慢,应咨询医生,寻找原因。
婴儿肚脐处鼓包,手指按压可恢复,松开后又鼓出的现象为脐疝。出生后婴儿出现肠内胀气、肠绞痛,会导致脐部凸出。对于脐疝,不需任何特殊处理,随肠绞痛好转而自行恢复。
第六问:宝宝睡觉为什么会打鼾?
宝宝睡觉若总有呼噜声,但无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应该是喉软骨软化。
几个月内婴儿,若嗓子总有呼噜声,但无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应考虑是喉软骨软化。由于婴幼儿软骨内钙质沉着不足,呼吸时喉软骨会出现摆动,发出呼噜声。严重者,会出现呛奶。只要正常喂养,6~12个月内会自然好转,症状逐渐消失。任何药物不能加速好转过程。
对于腺样体肥大的儿童,确定是否需要手术摘除肥大的腺样体,应考虑孩子睡觉时打呼噜的程度,还应考虑孩子睡觉时出现呼吸暂停。医院内进行睡眠监测,确定孩子是否有呼吸暂停,以及呼吸暂停的次数,是决定手术与否的金标准。
若宝宝睡觉前哭闹过,则睡觉时狭窄鼻道便容易阻碍气流通过,熟睡后就会出现鼾声。
婴儿的鼻道狭窄,容易阻碍气流通过,呼吸就易有杂音或是熟睡后会出现鼾声。再加上平时容易哭闹,哭闹后的眼泪、鼻涕再加上分泌物,也会阻碍气流通过,出现鼾声;仰睡时,舌头也会往后掉,也会出现鼾声。婴幼儿的鼾声多半受到生理性发展的影响,3、4个月大后就会逐渐改善。平时父母注意帮宝宝清洁鼻腔的分泌物即可。
(崔玉涛,中国著名的儿科专家,医院儿科主任,医院首席儿科医生)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