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损伤的分类
按伤后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类
1.开放性损伤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在体育锻炼中,常见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有擦伤、撕裂伤、刺伤和切伤及开放性骨折,其特点是有伤口、出血或组织液渗出,容易引起感染。
处理原则是及时止血和处理创口,预防感染,先止血然后再处理伤口。
2.闭合性损伤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常见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有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肌腱拉伤、滑囊炎、肌腱腱鞘炎、闭合性骨折。
处理原则和措施是制动、即刻冷敷(损伤早期)、加压包扎、抬高伤肢,24~48小时后理疗消肿和后期的康复性锻炼。软组织损伤后期处理的目的是加强功能锻炼,恢复伤肢功能。
二、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及预防原则
原因:
1.思想上不够重视
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3.技术动作错误
4.运动负荷
(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
5.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6.组织方法不当
7.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8.场地设备的缺陷
9.不良气象的影响
预防原则:
1.加强安全教育
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正确掌握技术动作
4.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
5.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6.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7.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8.加强运动中的保护和帮助,合理使用运动护具
三、运动损伤的急救
(一)出血的急救
1.出血的急救
根据损伤血管的种类,出血可分为:
(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液自伤口的近心端呈间歇性、喷射状流出,血流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大量出血,易引起休克,危险性大。
(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自伤口的远心端呈持续的、缓慢的向外流出,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但大静脉出血也会引起致命的后果。
(3)毛细血管出血:血色红、多为渗出性出血,危险性小。
2.止血的方法
(1)冷敷法: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的感觉,因而有止血、止痛、防肿的作用,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2)抬高伤肢法:将受伤肢体抬至高于心脏15°~20°,使出血部位压力降低,此法适用于四肢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3)加压包扎止血法:有创口的可先用无菌纱布覆盖压迫伤口,再用三角巾或绷带用力包扎,包扎范围应比伤口稍大,在没有无菌纱布时,可使用消毒卫生湿巾、餐巾等代用。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止血方法,此法适应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4)直接指压止血法:用手指指腹直接压迫出血动脉的近心端,为了避免感染,宜用消毒敷料、清洁的手帕或清洁的纸巾盖在伤口处,再进行指压止血。
(5)间接指压止血法:又称止血点止血法,是止血方法中最重要、最有效、且极简单的一种方法。
面部出血:面部出血应压迫颌外动脉,其压迫点在下颌角前面约1.5cm处,用手摸到搏动后将该血管压迫在下颌骨上
头部出血:头部前额、颞部出血,要压迫颞浅动脉。其压迫点在耳屏前方,用手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在颞骨上
上肢出血:肩部和上臂出血可压迫锁骨下动脉;前臂出血可压迫肱动脉;手指出血可压迫指动脉
下肢出血:大腿、小腿部出血可压迫股动脉;足部出血可压迫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二)急救的包扎方法
1.绷带包扎法
包扎方法
适用部位
图示
环形包扎法
适用于头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等粗细均匀的部位
螺旋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不多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段和手指等处
转折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
“8”字形包扎法
多用于包扎肘、膝、踝等关节处
2.三角巾包扎法
大悬臂带
用于除锁骨和肱骨骨折以外的上肢损伤
小悬臂带
用于锁骨和肱骨骨折
(三)骨折的急救
1.骨折的原因:(1)直接暴力;(2)传达暴力;(3)牵拉暴力;(4)积累性暴力。
2.骨折的症状与体征:
(1)疼痛;
(2)肿胀和皮下瘀血;
(3)功能障碍;
(4)畸形;
(5)压痛和震痛;
(6)异常活动或骨摩擦音(骨摩擦音是完全骨折的特有征象);
(7)X线拍片:骨折裂痕、断裂或粉碎,X线拍片是最有权威性的确诊方法。
3.骨折的急救原则:(1)防止休克;(2)就地固定;(3)先止血再包扎伤口。
(四)关节脱位的急救
关节脱位的原因:体育运动中发生的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关节脱位的症状与体征:疼痛与压痛;肿胀;关节功能丧失;畸形(肩关节前脱位时出现的典型体征是“方肩”畸形);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关节脱位是肩关节前脱位和肘关节后脱位。
(五)心肺复苏
1.胸外心脏按压
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面,急救者用一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的中、下1/3交界处,另一手交叉重叠于其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充分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和肩、臀部肌肉力量,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垂直按压胸部,使之下陷5~6cm(儿童相对轻一些),每次按压后随即迅速抬手,使胸部复位,以利于心脏舒张。频率为~次/min。
2.人工呼吸
操作方法:使病人仰卧,松开领口、裤带和胸腹部衣服,清除口腔内异物,打开患者口腔,盖上一块纱布。急救者一手掌尺侧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后仰,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孔,避免气体外溢。另一手托起患者下颌,掌根部轻压环状软骨,使其间接压迫食管,以防止吹入的空气进入胃内,然后深吸一口气进行吹气,吹气后立即放开鼻孔,待患者呼气时,并吸入新鲜空气准备下一次吹气。
开始应连续2次吹气,以后每隔6秒吹一次气,相当于10次/分钟频率进行。
3.心肺复苏
(1)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时,每按压胸部15次,吹气2次,即15:2(见于体育保健学教材),现在国际最新规定为30:2;
(2)双人心肺复苏时,每按压5次,吹气一次,即5:1。
(六)溺水
1.原因和发病机制
原因:不熟悉水性;抽筋或体力不支;患病或头部受伤。
2.症状表现和处理措施
表现:昏迷,皮肤粘膜苍白、紫绀、四肢厥冷、口腔和鼻充满分泌物,腹部隆起,胃部扩张,呼吸困难或停止,心跳微弱或停止。
处理:脱离水面后,立即打开口腔,清除异物,松开裤带、衣扣,迅速倒水。然后迅速进行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则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必须连续进行,不能间断,直到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心跳或者确定死亡为止。
抢救过程中注意判断真死还是假死,通过以下四个象征来判断: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若出现1~2个象征并非真死,若四个象征同时存在,用手指从两侧挤压眼球时瞳孔变成椭圆形,即为真死。
(七)休克
血压下降是判断休克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
休克的急救:迅速使伤员平卧使之安静,不要采取头低脚高位,避免使颅内压增高,静脉血回流受阻;必要时把舌头牵出口外,避免呼吸道的堵塞;对于呼吸停止,对心脏停搏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昏迷病人还可以针刺或手指掐点人中、百会、内关、涌泉、合谷等穴位。
(八)脑震荡
诊断脑震荡的依据是:伤后即刻确定有短时间的意识障碍;意识清醒后出现逆行性健忘。
急救时,立即将伤员平卧,安静休息,不可让伤员坐起或站起。注意身体保暖,头部可用冷水毛巾作冷敷。若伤员昏迷,可用手指掐点人中、内关等穴或给嗅闻氨水,以促使患者苏醒;呼吸停止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同时,要尽快请医生来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