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是全髋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初次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率一般认为在0.5%~1%。影响全髋置换术后脱位发生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3类:术者及手术因素、患者因素、假体因素。
1.手术医生因素术者经验的多少同脱位的发生与否有明显相关性。每年能完成30例以上全髋关节置换的医生其患者的术后脱位率明显低于每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量少于30例的医生。因此选择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会减少脱位的发生。
2.患者因素髋关节既往有手术史的患者脱位率明显增高。性别方面,男女比例为1:3,究其原因可能与肌肉发达程度有关。肥胖病人脱位率并不比非肥胖病人高。另外,高龄(特别是80岁以上)、神经肌肉性疾病、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嗜酒、精神障碍者脱位率均高于平均水平。
3.假体因素股骨头直径越大,脱位的机会越少,术后活动范围越大。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临床表现:
(1)置换关节部位疼痛;(2)主被动活动障碍;(3)下肢异常内旋、外翻、缩短;(4)根据X线检查确诊。
脱位的治疗
任何脱位均应先找到脱位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进行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于术后4~5周内的早期脱位,可在麻醉下手法闭合复位,复位后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再次引起脱位的肢体动作,必要时可以行外展支架或石膏固定,甚至牵引.
2.手术治疗:对于手法复位失败或反复脱位,以及假体位置明显异常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预防
术后不允许的动作(如不要盘腿坐、翘二郎腿、坐矮板凳等)可降低脱位的发生率。要求患者术后6~8周内不要过度屈曲,避免过度伸直髋关节(如平卧位时使用便盆)以防止出现前脱位,更应避免过度伸直的同时内收外旋、屈髋的同时内收内旋髋关节这两个最容易发生前或后脱位的动作。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