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康复贴士
在脑瘫患儿治疗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家长们有很多的疑问和苦闷的心声:宝宝出生后那几个月看起来都挺好的怎么会是脑瘫?脑瘫做手术能好吗?医生,我孩子到底什么时候能走?为什么别人家的宝宝进步比我们快?反正也没希望了,浪费钱,放弃吧……那么,家长在就医康复过程中最容易走入的误区有哪些呢,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误区一:新生宝宝“应该正常”。初为父母的家长看着宝宝总是越看越可爱,见到宝宝运动功能落后于同龄小儿时,却简单认为是体质问题,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忽略宝宝的异常行为,还有部医院检查,抱有侥幸心理。正是这些情绪,往往耽误了患儿的早期筛查及干预。
小儿的大脑发育在6岁时已接近成人,所以0~6岁时期的大脑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和代偿性。在诊治过程中应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原则,如错过了最佳育疗时机,后期的康复疗效便事倍功半。
误区二:宝宝“力气”很大。脑性瘫痪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角弓反张,折刀征,尖足等,这些肌张力增高的表现会在家长心中显得宝宝“很有劲”,越是情绪激动,越是难以控制。如不及时就医进行正规评估诊疗,患儿肌张力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高,甚至造成关节脱位、骨折、变形等一种或多种继发性疾病。
误区三:盲目求医及治疗。当家长得知宝宝确诊为脑瘫时,忧急交加,立马通过各种手段四处求医,用药、打针、手术,只要听说有任何方法能治疗脑瘫,想尽一切办法给予“治疗”。在此,家长需要明白,脑瘫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到专业性强,有丰富经验的治疗师或机构中去进行正规合理康复。康复的目的是改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参与能力。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家长不可随意中断或随性更改康复治疗:一是耽误患儿合理治疗,加之难以适应新环境,极其影响疗效;二是不科学的治疗手段还会给患儿造成新的伤害。
误区四:大医院小孩多,康复的效果好。大医院就免不了有大批的实习生或者进修生再做,那你想想,你们不是都成了他们手里的试验品了吗?成了练手的对象了。你想想,效果能有多少?这类小孩就要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前提说白了就是要碰到一个好的康复师才行,你医院去,碰不到一个康复师,时间耽搁了不说,你把小孩的病情也耽搁了,何苦了?也许,不经意的一个广告或者传单就可以改变宝宝的命运,医院好的资源你利用不上,那你还守在那里干什么?要从个人利益角度来看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一股脑儿的往人多的地方挤,没用的!治疗效果好不好,自己最有发言权,医院看的好,殊不知,他们所利用的资源和你的是不一样的,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医院再出名,再大,自己能利用上多少?
误区五:走起来=治好了?不能走路是很多患儿就诊的原因,而家长的首要期望常常也都是能够走起来。会走路就是治好了?肯定不是的。不能步行只是患儿常见的一个功能障碍,宝宝能不能独立上下楼梯?是否易摔跤?能指认五官吗?能否区分冷、热毛巾?是否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这些都关系到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心理……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从不局限于运动功能,应重视全面参与、全人康复,宝宝才能够学习到更丰富的生活能力,甚至为进入学校打下良好基础。
误区六:别人家的孩子进步快。多数人都有一个心理,别人的成功既偶然还很轻松。当家长看着别人家宝宝站起来,能说话,可以上学,似乎感觉他人的治疗方法很有效,是不是我们也采取同样的治疗方式。而治疗师在制定患儿的康复治疗方案时,有必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告知治疗方案的科学合理性,避免家长的疑虑和不信任。同时,宝宝家长也应知道:第一,每个患儿的病情、损伤部位、合并症不尽相同,治疗方式自然会各有差异;第二,儿童的发育具有差异性;第三,患儿的配合程度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怎样去调动其主动性是治疗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第四,家长带养习惯也至关重要,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康复训练,可促进康复疗效。我们去评估患儿是否进步,不在于和其他患儿之间的对比,而在于与自身之间各年龄阶段功能水平的对比,以及康复前后的综合能力对比,但不排除有自身发育因素。
误区七:康复治疗无意义。在家长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或经济压力负荷过重时,常常会选择放弃。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在短期内看不到较大进步,便会心灰意冷。治疗师通过系统地评估对比,能够科学、客观、量化的得出相关数据,能够分析患儿优势劣势,定制合理统一的康复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在治疗师主动告知家长患儿康复情况的同时,家长应当积极和治疗团队沟通,了解康复治疗进展,提高康复信心,坚持配合康复治疗。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HappyLanternfestival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的病因骨肽注射液说明书有没有介绍用药注意事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